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全站查询
    • 司南动态
    • 司南超擎
    • 航测遥感
    • 专题数据
    • 系统建设
    • 应用产品
    • 招贤纳士
    • 关于我们

“申遗成功,你们是大功臣!”——国信司南公司服务文物保护事业纪实

"2017-12-13" 作者:超级管理员

2017年7月8日,波兰克拉科夫。随着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主席敲响手中的小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这一刻起,鼓浪屿这座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小岛,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消息传来,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参与鼓浪屿申遗制图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技术人员都兴奋不已,艰辛的付出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此情此景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有些“习以为常”了——从2010年开始,他们先后参与了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城遗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鼓浪屿申遗工作,以专业、精美的申遗图件制作和先进、细致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助力上述项目全部申遗成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领导不止一次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申遗成功、遗产保护,你们是大功臣!”

服务申遗

精心描绘瑰宝之美

世界遗产不仅代表着知名度、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高,更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荣光。问鼎“世遗”这个“金字塔尖的荣誉”,绝非易事,需要社会各界协力参与,其中自然少不了基础性、先行性的测绘地理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文本要求极其严格,测绘技术人员要按照有关申遗图件的要求,设计制作种类丰富、精美易读、效果直观的区位图、索引图、遗产区地形图、遗产区影像图、遗产点详图等图件。

隔行如隔山。与传统的制图方式不同,申遗地图是文物与测绘新的碰撞。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到申遗工作中?国信司南面临新的挑战。

国信司南副总经理许礼林至今还记得首次参与申遗制图的情景。

“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公司最早承担的两个申遗项目,毫无经验可循。关键是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均成线状分布,涉及省份众多,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巨大,仅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缓冲区面积就相当于10.5个北京市。为展示遗产地全貌及各重要遗址点的地理风貌,我们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指标,分区域、分批次获取大运河及丝绸之路沿线多来源、多尺度、多类型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在短短3个月里,我们完成了近200TB的矢量、影像数据处理。”

通过与文物部门反复沟通、磨合,技术小组渐渐找到了地理信息服务申遗的切入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图表达方式。

记者仔细欣赏面前的《中国大运河区位图》,只见图面被浅蓝、乳白、浅绿所覆盖,巧妙的晕渲手法让地势的高低起伏跃然纸上。58个遗产点的精确位置、标准名称、编号等要素在图上标注得清清楚楚,旁边用英文加注。纵览全图,大运河遗产的位置、分布、走向等便一览无余,让人过目不忘。

最终,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送了由国信司南制作的851幅中国大运河申遗图及181幅丝绸之路申遗图。专家们见到图件后,用“congratulation”(祝贺)表达了他们深深的赞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最高评价。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之后的土司城、花山岩画、鼓浪屿申遗,他们便驾轻就熟了。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并未固守已有模式,而是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力图把中华瑰宝之美展现在世界面前。

鼓浪屿申遗时,技术小组针对鼓浪屿遗产区面积小,但单位面积遗产要素多、时间序列长、类型丰富的特点,在传统申遗图件的基础上,补充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类遗产要素展示分析图等新图种。例如,他们用3幅地图分别描述了本土文化积淀期、外来文化传播期、多元文化融合期鼓浪屿岛上各种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以此见证鼓浪屿100多年间各种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和包容并蓄的气度。

如今,申遗已成为国信司南的“金字招牌”,助力他们在服务文物保护事业的道路上铿锵前行。

创新引领

科技支撑遗产保护与科学管理

中国目前有52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36处文化遗产和4处双遗产,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在“大遗产、大保护、大科技”的理念引领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2年着手建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其目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构建起世界遗产监测保护技术体系,为遗产地预防性保护和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涉及业务数据类型之广、数据量之大、流程之复杂、技术难题之多,连文物专家都感到头疼不已。

顶住困难和压力,负责该项目的国信司南业务团队刻苦钻研、协力攻关,与文物专家一起研究制定了对遗产价值有重大影响的17大类、59项监测指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移动通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成功建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国家总平台、山东省平台及汉函谷关、鼓浪屿、海龙屯、乐山大佛、平遥古城等多处遗产地平台,并实现国家、省市、遗产地三级平台互联互通。

平台主要涵盖遗产档案、监测管理、评估分析、预警处置、遥感监测五大功能模块,为采集、传输、存储、管理遗产地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资源,及时掌握遗产本体的保存现状和病害情况,建立监测成果分析评估、实时预警与处置机制提供了智能化手段。

如今,不论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巍巍长城、见证中华儿女聪明智慧的中国大运河,还是绽放在左江两岸悬崖峭壁上的花山岩画、充满神秘气息的海龙屯土司城遗址;不论是巍然肃穆的汉函谷关、微笑迎客的乐山大佛,还是人文厚重的平遥古城、风华绝代的鼓浪屿……都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使遗产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为了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测绘高科技融合创新,提升文物保护能力,国信司南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他们利用近景摄影测量、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对乐山大佛、函谷关、柬埔寨吴哥窟等世界遗产进行三维建模,把文物的特征、形状、历史沿革等统统保存下来,永远传承下去。其最大亮点是可以在互联网上全方位展示文物,有了这种“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普通民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睹珍稀文物的芳容。

点开中国长城遗产网,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赫然眼前。随意点击一段长城,其名称、年代、位置、材质、保存情况等详细档案完美呈现。这也是国信司南的作品,他们建立的长城、大运河等大型遗产信息系统,实现了文物信息“一张图”管理,并为公众查询提供了便利。

持续监测

致力守护中华文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使遗产地的变化可发现、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为遗产永久留存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抓手,开启了我国‘智慧世遗监测管理’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测绘部门真是立了大功。”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对监测预警平台给予高度评价。这个平台到底有何“神奇”之处,让这位专家型领导赞不绝口?

国信司南文物事业部业务总监张景举的几个实例,令记者茅塞顿开。

今年十一黄金周,鼓浪屿迎来了申遗成功后首个客流高峰。“从这个曲线图上可以看到,10月1日下午1点游客量约3.2万人,到下午4点就超过4万人了。”张景登录鼓浪屿监测预警平台为记者演示。只见整个小岛被浓缩到一张满目翠绿的地图上,屏幕左侧列出若干目录,包括遗产基础信息、自然环境、总体格局变化、本体与载体病害等,细数一下竟有16项之多。点击“旅游与游客管理”,设定查询日期后,屏幕右侧立即显示出一张曲线图,每个时点的游客量一目了然。“当游客量达到设定的5万人警戒线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提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监测预警平台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的防守体系。如果把遗产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问题比作对方球队进攻的话,一个好的防守体系可以提前做出判断,让威胁化解在对方半场,把问题解决在禁区之外。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遗产地建立起监测预警平台,构筑一道坚固的后防线。”张景这句形象的比喻,让记者对遗产监测的重要作用有了感性认识。

鼓浪屿监测预警平台曾受到申遗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并表示要在国际上推广。

鼓浪屿监测内容复杂多样,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迹、自然景观、总体格局、建设控制、游客量等。项目团队几乎踏遍鼓浪屿的每个角落,爬楼梯、上屋顶,通过安装摄像头、静力水准仪、小型气象工作站、测量机器人等监测设备,说服岛上的商户、住户、街道办工作人员使用手机APP“监测云”上报信息,监测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利用移动平板电脑定期采集信息等多种方式,成功实施了8项专项监测工作。古建筑的沉降、裂缝、白蚁侵蚀等病害,新建项目是否超出规划红线,环境整治工程是否合规,客流量是否超标,台风、地震、酸雨、噪音……每个监测指标的细微变化,都能被及时捕捉到。

这个平台还经受了一次大考。

2016年9月14日,超强台风“莫兰蒂”在厦门沿海登陆。风暴来临之前,平台便根据获取的气象数据,用地图模拟了台风的影响范围和登陆轨迹。风暴来临时,遍布全岛的各种监测设备完整记录下了大风中树木倾倒、房屋道路被毁的瞬间。台风过后,无人机清晰获取了房屋、古树等受损情况,成为救灾决策及灾后重建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这样成功的案例还有许多——

在广西左江花山,巡检人员手持移动平板电脑,记录巡检的时间、位置、气温、水位等要素,并对悬崖峭壁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岩画进行拍照取样。若是发现裂缝、渗水、掉色等病害,便详细记录在案。这些采集到的监测信息借助无线网络实时上传到监测预警平台中,辅助管理人员决策、部署与行动。

同样的场景还时常出现在四川乐山大佛。当游客们纷纷赞叹这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雄浑壮观时,在距离大佛不远处,一个个测量机器人和热红外摄像头正不停运转,24小时不间断对大佛及周边环境进行无损监测。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数据,包括大佛沉降、裂缝、风化、渗漏水等病害数据,以及周边气象、环保、水文等环境数据实时回传至监测预警平台中。一旦发现预警信息,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监测点进行巡查,确保大佛安好。

近10年的摸爬滚打和执着坚守,换来的是国信司南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声名远播。

公司总经理朱武谈起从2009年公司成立接手第一个重大项目长城资源调查,到如今发展成为文物保护领域测绘地理信息业务领军企业的艰辛历程,感慨良多。

“近10年来,我们与文物部门建立了跨越专业的工作默契和深厚友谊,配合文物部门构建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预警系列产品,以我们测绘人建设智慧城市的丰富经验,事半功倍地建设智慧文物。世界遗产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将全力备战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同时在文物安全、文物普查、文物展示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结合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建立起测绘服务与文物保护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肩负这一神圣使命,躬逢创新发展的伟大时代,国信司南将锐意进取、不断跨越、续创经典。

 

                                                    ——转自《中国测绘报》

版权所有©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10-68424107   传真:010-68424105

京ICP备14035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