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全站查询
    • 司南动态
    • 司南超擎
    • 航测遥感
    • 专题数据
    • 系统建设
    • 应用产品
    • 招贤纳士
    • 关于我们

国信司南助力鼓浪屿申遗成功

"2017-07-11" 作者:超级管理员

近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 我国提交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52 项世界遗产和第36项世界文化遗产。此消息由会议现场的司南人第一时间传回国内,所有参与了其申遗制图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司南人均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图 1会议现场

 多源文化交融 历史名城璀璨

鼓浪屿位于中国厦门市的九龙江出海口,是一座面积仅1.88 平方公里的海岛。随着1843 年厦门开埠和1903 年鼓浪屿公共地界的确立,这个位于帝国南部海疆的小岛突变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在特殊的管理模式作用下,通过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还乡华侨群体的共同营建,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成为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侨民、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

     图2鼓浪屿实景图

鼓浪屿从一个海上的闽南文化聚落,转变为西方多国侨民聚居的公共地界,继而发展为以内渡台胞和返乡华侨为建设主体的国际社区。因为国际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起鼓浪屿和闽南文化区域,东亚和东南亚,乃至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使得鼓浪屿得以在其不到两公里的狭小空间内,浓缩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球化发展波澜的层层印记,和本土社会文化变迁的曲折历程及其成就和影响,并可以通过丰富的物质遗存与其各自文化背景的联系,揭示出其中的影响关系和发展动力。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见证,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和现代生活品质。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城市风貌多变迁 申遗图件来展示 

为配合申遗文本中对遗产价值展示的需要,我公司受托编制了本次申遗所需的相关图件,力争多角度全方位突出鼓浪屿的特点。司南人在申遗图件的制图内容选择和制作方法上再三斟酌,通过充分研读申遗文本内容,与文物申遗专家充分沟通,再精心设计和制作,圆满完成了这项工作。

借助此前陆续承担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城遗址、左江花山岩画等申遗图件制作的经验,司南的制图人员针对鼓浪屿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本次申遗的突出价值,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展示方式。与此前申遗的区域相比,鼓浪屿的遗产区面积小,但单位面积遗产要素多、时间序列长、类型丰富。它以相对狭小的海岛空间,容纳了由自然景观,历史道路和街区肌理,公共管理机构、驻岛机构、社区公共设施等历史建筑,风格多样的居住建筑、宅园景观,以及其他文化遗存等遗产要素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景观。因此本次图件刻画着眼于细节,力求表达准确,展示到位。

传统申遗图件涉及区位图、索引图、遗产区地形图、遗产区影像图、遗产点详图等种类,结合鼓浪屿的独特性,本次格外补充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类遗产要素展示分析图、使用功能基准图等。“图文并茂”地衬托了申遗文本的描述,凸显了“突出普遍性价值”: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广泛的融合,对社区形态近代化的追求和实践,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充分表达。

图3不同时期历史建筑分布图

(左本土文化积淀期、中外来文化传播期、右多元文化融合期)

图4  使用功能基准图

  监测指标多样化 地理信息来帮忙

  我公司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承担了鼓浪屿监测预警体系设计与实施的工作。

  鼓浪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包括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设立,监测预警数据库构建、监测预警平台研发、监测设备部署以及运行环境搭建等综合性工作。我公司凭借之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总平台、多处遗产地监测平台等相关建设经验,结合鼓浪屿遗产地监测工作的特点,建立了科学的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库、互联网、移动通讯、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带动新的工作管理模式。

鼓浪屿的监测指标复杂多样,司南和文研院的项目团队踏遍了鼓浪屿大大小小的每个角落,爬楼梯、上屋顶,通过安装摄像头、静力水准仪、小型气象工作站、测量机器人等监测设备,投入平板电脑、无人机等设备,向岛上的商户下发手机APP,成功实施了本体病害监测、建设控制监测、旅游与游客监测等8项专项监测工作。

图5鼓浪屿监测团队外业勘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监测预警指标中,针对鼓浪屿岛屿性气候的特点,对台风进行了监测。在2016年9月14日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时,初步建成的监测预警系统为应急和灾后修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

“莫兰蒂”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台风风力达到14级。风暴来临之前,即通过气象数据,获取了台风的轨迹,并通过地图展示,模拟了其影响范围和登陆轨迹。风暴来临时,通过此前安装的监测摄像仪完整记录下了在大风中树木倾倒的瞬间。这些都为后续防灾救灾情况分析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支撑。

图6 台风轨迹监测


图7 摄像头记录树木倾倒的瞬间

台风过后,监测团队放飞“无人机”,巡查建筑顶面的受损情况,并及时予以修复。

图8 无人机拍摄到历史建筑屋顶损坏情况

本次首次通过引入“司南超擎”产品,实现了实时标注、查找和检索的功能,在救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日常巡查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在巡检过程中将发现的受灾情况标注成图,再根据不同灾情分析、查找,“按图索骥”,即可快速派遣对应的团队,找到受损的建筑或设施进行修复。

图9日常巡查系统实时标注

图10 道路不能同行障碍和修复的情况对比

鼓浪屿各级管理人员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有效整合了监测资源,以鼓浪屿监测预警平台为工作基础,为鼓浪屿遗产监测工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在2016年10月国际专家考察鼓浪屿时,对鼓浪屿的监测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胃到头都满意”。

图11 国际专家审阅鼓浪屿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不断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的相关工作,并现场见证我国世界遗产成功列入名录的时刻,让司南人振奋不已。鼓浪屿申遗成功,根植于其厚重的历史,得益于现代化技术的支撑,成为了地理信息与遗产保护工作深度融合的又一典范。通过最新的技术应用与实践,未来实体数据服务的新浪潮必将为鼓浪屿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推波助澜”,成为新的“鼓浪屿之波”。

 

版权所有©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10-68424107   传真:010-68424105

京ICP备14035148号